:::

SWOTS分析

 

因素

S(優勢)

W(劣勢)

O(機會點)

T(威脅點)

S(策略)

地理環境

  •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出口處。
  • 旁有拉庫拉庫溪。
  • 公車班次少 ,交通來往不便。
  • 長良里人口數為全玉里鎮最少,少子化嚴重。
  • 工作機會少,青壯年大都外出工作,學齡兒童就近父母工作區域就讀
  • 環境幽雅,校地完整。

學校後面山坡地,大雨來時恐將造成土石流。

  • 積極營造學校特色、發展校訂課程,吸引學區兒童。
  • 積極和社區、社區展協會相配合,營造共存共榮。

學校規模

  • 全校 6班,學生數 47(小學 23人、幼兒園 24 人)。

* 校地完整、綠草如茵,人少地廣,活動空間大。

  • 國小學童人數不多,參加校際活動遭遇困境。
  • 幼兒園學童可招收人數不多,長良里民受資格限制,無法就讀。
  • 班級人數不多,學生互動明顯受限。
  • 學校和學生住家相距約 5分鐘車程。
  • 發展學校校訂課程及特色。
  • 學童人數不多,戶外活動行動力強。
  • 家庭人口外移,學生數流失。
  • 地處偏遠且家長社經地位低,家庭支持度不高。
  • 加強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及安全教育。
  • 營造社區民眾的學習動力及機會。

硬體設備

  • 校園環境優美,處處是學習空間。
  • 資訊設備堪用。
  • 教室空間小,學生活動受侷限。
  • 教室油漆斑駁,教學環境待加強。
  • 廁所老舊、採光、通風不良。
  • 教職員辦公室收納空間不足。
  • 積極爭取補助,充實電腦設備及體育設施。
  • 打造公園化之校園。
  • 爭取經費改善教學環境。
  • 空間不足,無法收納,資料、文物無法保存。
  • 校舍開放,有校園安全疑慮。
  • 爭取各項計畫及經費。
  • 宣導校園安全,指導學生安全守則。
  • 積極爭取補助

,整建校舍。

教學資源

  • 校園內自然生態豐富。
  • 社區食農教育資源多元。
  • 學生原住民族多元化
  • 校園內無小黑蚊肆虐。
  • 課外活動影響正常教學。
  • 師資因環境、交通考量,影響到校意願。
  • 在地師資教學待時間磨合。
  • 以學校生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。
  • 發展食農教育課程。
  • 發展原住民族課程。
  • 學生民族多元化,無法專注發展民族教育課程。
  • 師資來源受限。
  • 引進計畫性師資。
  • 參與策略性計畫。
  • 安排多樣化的學校課程、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。

教師

  • 教師可塑性高。
  • 平均年齡 26歲,充滿活力
  • 代課老師多,流動性大。
  • 教師教學經驗不足。
  • 缺乏專長教師。

 

  • 教師學習意願高。
  • 教師班級經營、輔導智能專業赤養仍待加強。
  • 鼓勵教師進行專業能力提升,促進教師之教學效能。
  • 爭取辦理南區專業研習,便利教師研習。

行政人員

  • 年輕有活力,行政活動力高。
  • 行政人力不多,處室易溝通。
  • 行政人力不多,業務繁動。
  • 行政人員年輕化,行政曆練待提升。
  • 教師除教學活動外尚需兼辦部份行政工作。
  • 確實劃清行政職責,彼此互助合作溝通協調。
  • 協助行政經驗傳承,減少工工作負荷。
  • 參加縣內各行政群組,彼此合作。
  • 行政人力流動性大,專業知能不易傳承。
  • 行政人力年輕化,行政專業待提升。
  • 訓練教師策劃活動的文案能力與活動執行力。
  • 培養教師良性溝通的態度與方法。
  • 訂定校內行政工作推行準則,便次經驗之傳承。
 

 

 

因素

S(優勢)

W(劣勢)

O(機會點)

T(威脅點)

S(策略)

學生

  • 活潑單純且善良天真。
  • 班級學生數少。
  • 學生數少,同儕間缺乏良性競爭。
  • 家庭教育功能薄弱。
  • 文化刺激少,學習低成就。
  • 純樸、敦厚可塑性高。

* 具小班教學精神。

  • 文化刺激不足,缺乏自信與、學習動機薄弱。
  • 隔代教養及單親比例偏高。
  • 提供混齡教學機會,促進同儕學習學習。
  • 嘗試差異化教學。。
  • 利用寒暑假開辦營隊,補強基本學科能力。
  • 開辦學扶、課輔、課照補強學生基礎學科能力。

家長

  • 對學校教師有較高的信任度。
  • 大部分家長忙於生計,無力關心子女的學習成效。
  • 學生部份行為糾正,較不易得到家庭的實質助力。
  • 舉辦親職教育的活動,開放參與管道。
  • 建立家長人力資料庫,讓家長參與部份教學。
  • 透過家庭訪視及班親會,充分與家長溝通教養觀念。
  • 本地謀生不易,人口外流,造成學生流失。
  • 推展家長志工文化,支援教學。
  • 學校各項活動,邀請家長參與。

社區參與

  • 社區發展協會、士紳給予支援。
  • 社區人士會主動提供意見、資源、人力。
  • 社經水準不高,對於教育觀念不足。
  • 社區派系過多,偶因彼此意見不同而有言語上的衝突。
  • 借助家長會進行社區教育宣導功能。
  • 社區派系複雜,但都能夠配合校務運作。
  • 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情況普遍。
  • 社區團結意識不高。
  • 不定期舉辦社區及家長大會或宣導教育活動,宣導學校課程及發展目標,建立共識,爭取認同與成就感。
  • 和社區發展協會合,協辦活動。
  • 學校成為學習基地,提供社區居民終身學習中心。

地方資源

  • 鄉土資源豐富。
  • 部份家長具有專長,協助學生學習。
  • 社區居民以務農為主,經濟能力不佳。
  • 社區老師教學能力有發展潛能。
  • 運用位於社區內和鄰近的人文、自然、地理,可充分發展學校特色。
  •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。
  • 生計與派系的問題常有選擇性的衝突。
  • 對於學校極為信任,學校提出需求會全力配合。
  • 缺乏登高一呼的社區人士。
  • 營造家庭、社區、學校三贏的新環境。
  • 廣結善緣,不受社區派系影響,以績效爭取社區支持。
 

 

:::

搜索